时间:2023/4/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著名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310/8733703.html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寨山,地处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镇北端,是山东省台儿庄区和江苏省邳州市的分界线。它在一望无垠的苏北平原上突兀耸立,与祖国西部的高山峻岭相比,只不过是一座小丘。这座山高海拔仅有一百六十公尺,山北坡和山西坡属山东省台儿庄所辖,山东坡和山南坡属江苏省邳州市管辖。寨山半山腰向阳处,有一大片平坦开阔地。此处有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奶奶庙。让人惊奇的是,这座庙在贺敬之的笔下,竟然演绎出凄美的《白毛女》故事。如此,奶奶庙和贺敬之、喜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让寨山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许多人来此一探究竟。

此庙历经明、清、民国,几百年风雨剥蚀,已失去了往日香火缭绕的盛景,更难以寻到庙堂之上的满案供果。放眼望去,只见芳草萋萋,残垣断壁,文字模糊的石碑,横七竖八的条石……眼见满目疮痍的遗址,我倍感遗憾。奶奶庙静静地伴随着斗转星移,好像无奈地向一些虔诚者诉说自己的身世。

凡看过《白毛女》电影的观众一定会记得,喜儿的父亲杨白劳身亡后,喜儿被抓进黄府,惨遭黄世仁的凌辱。后来,黄世仁又想卖掉喜儿。喜儿为了躲避黄世仁出卖自己,逃出了黄世仁的高宅深院,躲进深山洞穴栖息。饥寒交迫的深山生活使喜儿毛发变白。为了裹腹,曾经在奶奶庙里偷吃供果充饥,人皆以为是白发魔女,不敢近前。后来在奶奶庙里与已经参加八路军的恋人大春相遇,大春搭救喜儿重返家园,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白毛女》的故事原型也有说是出自河北省平山县的。喜儿的原型是从天柱山野三坡发掘而来的。原故事名《白毛仙姑》。

根据当时中央领导要求,《白毛女》几易其稿。参加《白毛女》歌剧剧本最后一次改编的作者是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先生。贺敬之就出生在寨山北面山下的贺窑村(现隶属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解放前隶属枣庄市峄县)。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他的童年是在贺窑村度过的,后离开家乡,投奔革命圣地延安。通过他编写的《白毛女》剧本,不难看出贺敬之心中始终有一种故乡情结,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家乡的人和事,童年和少年时光都铭记在脑海里。因而他在接到上级改编《白毛女》剧本任务后,在剧本中融入了家乡许多他所熟悉的人和事,如地主老财黄世仁,生活中确有其人,贺敬之管他叫舅舅,黄世仁横行乡里作恶多端,在童年的贺敬之心里打下烙印。黄世仁的家乡就在距寨山前不远的黄楼村。我们走访时,据村中老人介绍,黄家的后裔已于解放战争期间移居台湾,黄楼村已无一家黄姓。唯一让人们记住当年黄世仁的是目前村中尚存的黄世仁旧宅——一间爬满藤蔓,青砖黛瓦的老式房子。

当年在延安,贺敬之执笔写《白毛女》的时候非常投入,特别是写第一幕,他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成的。在《白毛女》第一幕里,剧情集中倾诉他自己的身世,那雪花纷飞的乡村之夜,财主上门逼债,父亲的去世,弟弟的夭折,母亲的艰辛,一贫如洗的家,随着雪花和泪水,飘入他的窑洞,来到麻油灯前。

“白毛仙姑”的故事感动了贺敬之,使他彻夜难眠。遥想千里之外的家乡,无独有偶,也出现过类似的人和事。于是,他把自己的家乡人和事,和千里之外的故事,大胆地浓缩融合到一起,写出新的版本《白毛女》。这就使后人产生了疑问,白毛女是从“白毛仙姑”脱胎而来,故事应该发生在河北平山县境内,可是剧中又有贺敬之家乡的人和事,喜儿真有其人吗?黄世仁当年是用逼债的手段抢走喜儿吗?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奇妙之处。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贺敬之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提炼升华,喜儿究竟在哪里?这就不难理解了。

我个人观点是,白毛女的一家只是千千万万个穷苦人的化身,万恶的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是《白毛女》一剧的主题。贺敬之集社会人和事之大成,用喜儿人生的悲惨遭遇,鞭挞了封建剥削制度,歌颂了伟大的共产党。

改编后的歌剧《白毛女》,深入到解放区或敌占区各地演出,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剧集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震撼场场观众。戏中的人物故事,激发了广大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杀敌的热情。有很多部队,在上前线参战前,把歌剧《白毛女》当作战前动员令。许多战士看了《白毛女》一剧后,热血沸腾,英勇杀敌。解放后,《白毛女》的故事拍成电影,通过广泛放映,更加深入人心,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享誉国内外。

(文/图:谭丰华编辑:肖奎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zhoushizx.com/pzsxc/140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