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宿迁网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把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与流经徐宿地区的中运河混同起来,其实隋代运河通济渠从洛阳到邗沟(扬州附近)其中的一段是流经泗洪境内的老汴河,和现代的中运河无关。《宿迁县志·河渠志》记载:“隋唐通漕汴渠,乃由泗、虹以达宋汴,亦于宿迁无涉。”但作为古代大宗商品运输的国家航道,徐州和宿迁从古至今一直就是必经之地。古皂河是见于史料记载的最早人工运河如今方兴未艾的运河学研究中,大多认为古代漕运最早起源于扬州,其历史根据是春秋时期吴国曾开凿邗沟,号称有史可考的中国第一条运河,而古代人文地理专著《禹贡》中也有记载:“扬州贡道,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此文中贡道是指上古时代天下运送贡品的航道,贡道就相当于后来的运河航道,因此,禹贡制度可算是漕运制度的起源。但《禹贡》中同时还记载:“扬徐二州贡道浮于淮泗”,此文和上文中都提到“淮泗”二字,其含义是说扬州和徐州的贡道主要在于淮河、泗水,而泗水即是今天流经宿迁、徐州的黄河故道前身。因而,我们的先辈在历代的《宿迁县志》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扬徐二州贡道浮于淮泗,则自邳宿而西,漕运之始也。”这就是说,沿着宿迁和邳州向西的泗水,才是漕运制度的最初起源。从这一点上来看,说宿迁地区是运河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并不为过。泗水,起源于山东曲阜,作为一条流淌数千年的古渎,自古以来就是流域内居民水路运输的重要航道。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在公元前年开挖的邗沟,也不过是沟通长江和淮河、泗水的航道,他出征齐国的时候,正是从邗沟进入淮河,又沿着泗水、沂水,经过宿迁境内而到达齐国的。而后的秦始皇修筑驰道,其走向亦是沿泗水两岸;秦汉之际的东南战事,国家运兵,项羽北上灭秦,曹操攻打徐州,无不取道泗水。隋唐以后,运河虽不经过宿迁,但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地域间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故而,这期间的宿迁泗水航道却并未弱化,沿泗水西去或南下,可以达到更加广泛的区域,唐诗曰:“绕郭烟波浮泗水,满船丝竹载凉州”,生动描绘了泗水航道上往来如梭的繁忙景象。亦可证明当时的泗水航道四通八达,商船从泗水出发,可以到达凉州那样偏远的地方。除了泗水之外,境内最为古老的人工运河是古皂河。皂河,发源于山东郯城东北帅军台附近的墨泉,因为泉水发黑而得名,《郯城县志》记载:“墨河即皂河,在县东,旧通舟楫于宿迁,古郯子运道也。源出墨泉,在旧城东北一里许,色如墨,故名。”郯城的前身为郯国,是古郯子的封国,郯子是上古时代少昊氏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于郯地,为鲁国附庸。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有孔子拜见郯子的记载,至今其境内还有孔子问官于郯子后登山望海的望海楼,可见郯国的历史悠久。作为郯子运道的皂河,其文化渊源绝不亚于扬州的古邗沟,因其河流直通泗水航道,因而,历代都有组织人力治理疏浚,将其开凿成为一条便利通航的重要水路。史志记载:其航道由郯城北沙河绕至城东,经龙门、曹张、蒲寨、杨家集等地向南进入江苏徐州市新沂(古为宿迁属地)境内,和港头河、堰头河一起进入骆马湖,古皂河在山东境内流长64里,在江苏境内流长90余里,在今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南端龙王庙行宫西侧进入古泗水航道。据《郯城县志》记载,上古年代,为了通航,郯子还在皂河流经的郯城西南十五里里寨子社设立船闸。“寨子闸,在县西南十五里寨子社,郯子建闸于此,通皂河之水于宿迁,以运粮储。”(乾隆年《郯城县志·古迹》),并在城南大埠岭设有黄练池,保障皂河通航用水。后世皂河虽由于骆马湖淤积洪水而“通塞间半”,但郯城人利用其通航和水利的热情始终不减,在清代乾隆十三年,知县王植在大学士高斌的支持下,获得朝廷拨款两白银,疏浚皂河河道丈。按里程计算,实则已通至江苏境内的骆马湖中。顺治年间以后,郯城县令张应瑞、张荫圻等都对皂河航道加以疏浚。综上所述,发源于郯城墨泉的古皂河,实为苏北和鲁南地区有史可考的第一条人工运河的航道,从时间段来看,其作为人工运道的初始时间,和扬州市被称为“千里运河第一锹”的邗沟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甚至更早。只不过由于郯国地处偏僻,国小民穷,很少有人注意其国史记载,因此,古皂河作为上古运河隐而不彰。到了南宋以后,由于宋金战争期间诸河设施遭破坏,泗水、沂水和上游山区洪水淤积,渐而于此处形成一巨型湖泊,皂河河道逐渐淹没在湖水中,“淤塞者十之六七,通塞间半”。更是使古皂河隐身于历史幕后。直至清代早期,河道总督靳辅重新疏浚古皂河,使之成为京杭大运河其中一段。上图为《宿迁县志》中对国家漕运发源于宿迁的记载流入骆马湖的阎河即是泇运河的直河河段第二条经过骆马湖的航道是泇运河连接黄河航道的直河河段。在清代康熙年间以前,经过宿迁、徐州的运河航道主要是以泗水演变而来的黄河(南宋以后,黄河夺泗入淮)为主。元明时期,黄河逐年淤深,加之徐州段的吕梁洪天险,经常造成船毁人亡事件,基于黄河作为运道的种种风险,因此,元代以降,朝野之间便有人提议将运河改道,避开黄河天险,而这些改道的建议中,最著名的就是“开泇之议”。所谓“开泇之议”,就是重新开通宿迁和邳州之间原有的直河口,疏浚出一条河道,上接邳州以北的西泇河而达于济宁,以期避开徐州以下的吕梁洪、徐州洪等险段。从元代到明初,开泇之议一直停留在河工大臣的争论和奏疏中,几兴几废,直到明万历32年(公元年),河道总督李化龙才真正地将其落实到行动中。现行的《辞海》中“泇河”条目介绍:“明以前泇河自泇口以下又东南流循今运河至窑湾会沂河,又南至直河口(今江苏宿迁西北皂河集西)入黄河。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年)河督李化龙征集民工开泇河,自夏镇(今山东微山县)李家口引运河东南合彭河、承水至泇口会泇河;自此运道改由泇河,经微山湖东,西北直达济宁,避开旧道从直河口溯黄河而上至徐州三百里的风险,时称东运河。”泇运河沟通黄河的河段名曰直河,进入黄河之处称为直河口,地处宿迁市的皂河镇西王营村和八井村之间,至今仍有旧河形存在,其河流淤废,今天称为阎河,清代著名地理学专著《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直河州东五里。《志》云:蒙、沂诸山之水,汇为沭缨湖,又分派而南,至州东南六十里,为直河口,入于泗河。万历十五年,浊流倒灌,河口遂塞,诸山水俱繇落马湖经董家、陈家二沟出大河,议者谓筑直堤于直河东岸,近北阎家集口(今皂河镇阎集村),遏诸山水,不使东入落马湖,直河口可不淤也。二十九年,分黄开泇之议定,运艘皆繇直河而达于泇河矣。”清代咸丰年间《邳州志·山川志》中记载:“有直河在州(邳州的邳城镇)东南百十里,在旧城(睢宁古邳镇)东少南五十里,即今阎家河,微具河形。”直河流经皂河镇阎集村进入黄墩湖,经骆马湖,在今新沂市窑湾镇南出湖,上接泇运河北上,直达京师。上图为乾隆年间《郯城县志》中对古皂河的记载骆马湖中淹没的通济新河骆马湖中的第三条古运河航道是明代天启年间开凿的通济新河(后改为顺济河)。直河口开通泇河以后,起初运行平稳,但河沙淤积现象却逐年加重,到了万历四十二年(年),又发生了狼矢沟(今徐州市区东二十里处)决堤事件,黄河灌注刘口(今黄墩镇刘口村,位于阎河边),冲毁直河口,直泄直河旧道,因河道直顺,水流湍急,怒涛险溜,形成漕运梗阻,上千条漕船在直河口处阻压,每天可以过溜者不过数艘,因浪大溜急,只有增加夫役充当纤夫,强行拖拽,但牵缆中断现象时有发生,断缆之船随即和后面船只相撞,每次都有三五条船船毁人亡,漕粮漂失。到了天启三、四年,王家集(亦称王家营,今皂河镇王营村处)、磨儿庄(亦称磨盘庄、毛庄,在皂河镇七堡村)等地形成了更加湍急的险溜,朝廷负责漕运的官员亲自驻扎此地监督,一直到了10月份才将漕船过完。淮安府同知宋士中在漕运运完以后,找了几个当地熟知地形水情的老百姓作为向导,从邳州泇口镇向东,到宿迁的陈口(宿迁城西一里左右),又从骆马湖湖口溯流向上到马颊河,往返四次,希望找到一条合适的水路代替直河,他们立杆为望,掘土探泉,认为在上游疏浚马颊河可以接通泇河,而下游则可借骆马湖中河道,疏通三叉河(今宿城区支口以西岔口村处),开生河,连接小河,以通骆马湖湖口,预估此工仅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宋士中将此方案报给当时淮安知府宋祖舜,宋祖舜认为可行,遂与有关司道一同上奏朝廷,总河部院按图细勘,觉得此工用费省而收功捷,即令漕运参议朱国盛亲自指挥,迅速实施。遂于天启五年(年)正月二十七日正式开工,开河五十七里,以挑河之土筑堤,以作纤道,堤长八千七百四十七丈,至四月二十日竣工,完工之日,朱国盛等漕运、河工官员在工地祭神祷告,下令开启口门放船,顿时千帆竞发,顺流直下,于半日之内到达宿迁。漕运参议朱国盛和淮安知府宋祖舜共同为此河定名为通济新河。这一航道的开通,漕船和民间商船无需历经刘口和磨儿庄的险溜,免除了直河口淤垫浅滩之处的拖拽之累。“全漕无漂失之患,省公私帮拽之费以数万计”,朝野之间一片好评,甚至认为“此工成泇河百年未竟之功,造数百万漕艘无涯之福”。天启六年(年),总河李从新续开陈沟,以竟全工。至崇祯五年(年),总河朱光祚继续疏浚骆马湖航道中的梗阻十三处,并重新命名为顺济河。这段航道的开掘,等于将经过宿迁的运河航道完全付诸于骆马湖中,其线路自宿迁城西一里许的陈沟进入骆马湖,向西北贯穿今天骆马湖东西整个湖面,直达邳州以下的马颊河进入泇运河。在此以后,整个明末一直到清朝初年,经过宿迁的运河航道就在骆马湖中穿行。但历史发展证明,这一航道的实际运行情况却不像当初朱国盛等漕运官员们预想的那样美好,由于骆马湖湖面开阔,风大浪急,修筑在湖中的长堤不断受到风浪撕扯侵蚀,加之黄河泥沙下泄淤垫,因此,河道官员们不得不逐年疏浚河道,河堤也逐年向两旁拓展,崇祯年间以后,先后又经过总河周荣嗣、侍郎周鼎继、总河张国维等人不断疏浚和加宽河道,渐而造成了河湖一体的现象。到了清朝初年,经过骆马湖的上水漕船,拉纤的缆绳往往需要长达几里,仅仅缆绳的重量就足够纤夫们用尽全力的,经过这段航道的人们都感叹这里河湖不分,湖面广阔,“纤缆无所施”。清顺治十年(公元年),著名的历史学家谈迁从浙江沿运河北上京城,在经过宿迁骆马湖航道的时候,在他的名著《北游录》中,忠实地记下了他的经历:癸酉。雨。经路马湖。宿迁左路马湖。右张山湖。路马讹为骆马。旧河直达邳、睢宁、灵壁。历吕梁、徐州二洪。自沛县北入鱼台。今路马湖合沂、泇二水。出董家、陈家二沟入黄河。隆庆末,尚书朱衡开新河。风涛甚险。屡损舟。崇祯初,尚书朱光祚又开路马湖五十余里。费六千金有奇。是日。舟行竹箭之中。褰濡而挽。才三里。甲戌。霁。合四舟之力以挽一舟。递相代也。才三里。泊旧河口。往河水漫。今湍急。昔人穿渠。特猗曲以杀其悍。一忤风伯。九上九下。进寸退尺。虽苦石尤。而荻花夹岸。绵绵数十里。从风猗靡。挽不露面。骑不露辔。非所谓秋水蒹葭耶。乙亥。左望路马湖。澄如净练。西南有山射目。云邳州长山、阳山也。□里马湖店。才数家。寄身泽国。十里九龙庙。凡行三十里。野泊。夜月始寒。丙子。行□里牛头湾。我舟折西北。其西南。邳州旧河也。东即鱼头集。亦剧市。是日。行二十里。野泊。夜大风。从这个记录上来看,谈迁从宿迁城西陈沟进入骆马湖航道以后,足足用了四天时间尚未走完整个骆马湖航道的八十里航程,仅仅到达今天皂河镇三湾村(即文中提到的牛头湾)附近。最为艰险的地方,每天才走三里水路,还要用四条船的力量来纤挽一条船。谈迁虽然是文人,但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因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顺济河先天存在的弊端,那就是河道依然太直,他在文中说,古代人开凿河道,故意使之弯曲,才能使河流流速减缓(以杀其悍),同时还可以间接利用反方向的风力,但通济新河与顺济河的开凿,根本不顾及这一点,导致向北去全程都是逆水行船,无比艰难。文中所言“九上九下,进寸退尺”,虽有所夸张,但也反映了这一航道确实已经重新形成了航运的梗阻。因而,在后来的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决心废弃这条河湖不分的航道,重新开凿疏浚古皂河以取而代之。上图为《宿迁县志》中对通济新河的记载靳辅开凿中运河从古皂河开始康熙十六年(年)三月,靳辅已45岁,从安徽巡抚任上被提升为河道总督,他四月六日到宿迁上任(当时河道总督驻地在山东济宁),即开始视察河道,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上下千里,观察河道形势,历时两个月。他感叹说:“河之坏极矣!”后在一天之内连上八疏,奏疏中说:“毋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虚心采择,以期得当。”靳辅在这次考察调查中,确定了他治河的总方针,即“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靳辅认为,黄河河道坏到如此程度,不能“以尺寸治之”,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无济于事。他主张要在整体上采取措施,将河道、运道接合起来治理。因为追本溯源,“盖运道之阻塞,率由于河道之变迁。”对于宿迁段的航道梗阻状况,靳辅实地考察发现骆马湖航道在冬春水涸之际,“水浅处不流束楚”,“每重运入口即役兵夫数万于湖中,捞浚浮送北上,而所捞之渠,不旋踵而汩没于风浪之中,年年畚钟,宿邑骚然苦之。”他认为,如果想要河工、漕运长治久安,必须另起炉灶。他通过反复调查了解,认为董口以下的皂河口值得利用,他在《治纪中·皂河》说:“查宿邑西北四十里皂河集,其地沟渠断续,有旧淤河型一道。”他提到的旧淤河型便是上文说到的上古时期的郯子运道古皂河。靳辅认为,如果利用古皂河的河道,“挑新浚旧,因而通之,可以上接泇河之委,而下达于黄。”于是,靳辅上疏朝廷,提出开凿皂河代替骆马湖中的通济河。朝中工部尚书马喇等表示支持,而左都御史魏象枢则持反对态度,但康熙帝明确表示支持,因而,此项工程得到实施。靳辅利用古皂河开凿的航道,其主体部分依然处于骆马湖内,但却贴近湖南岸穿行,其路线自现在的皂河镇区南端秃尾河(皂河口)下沿至骆马湖南堤以内,向北至温家沟,“取水中之土,以筑水中之堤”,两岸筑堤计丈,又至窑湾,上接泇河,总长40里,充分利用了古皂河自北向南的原有旧槽,挑新浚旧,并堵塞旧河道旁泄决口三十多处,建减水坝三座。和后来他继续开凿的中河一样,都是利用黄河的北堤作为运河南堤,以黄河遥堤作为运河北堤,部分作为骆马湖的南堤,使得这一段河流不仅脱离了黄河,也与骆马湖中的浅滩激流脱离开,又解决了湖面开阔无法纤缆的难题,避开了黄河河道诸多天险。皂河功成后,康熙帝于第一次南巡时,亲自阅河,目睹皂河航道水流平稳,行舟如过枕席,来往船户漕丁们都赞不绝口,遂指示靳辅继续开凿中运河,上接张庄运口(今支口集北),经宿迁、桃源(今泗阳县)、清河(今淮安市区)、山阳(今淮安区)、安东(今涟水)进入黄河入海口。从此,避开了漕运航道需走黄河一百八十里的险路。这项工程于康熙二十五年(年)动工,至康熙二十七年(年)完成。一举奠定了京杭运河在徐淮之间的格局,至今没有太大的改变。后世治河者及史家称赞靳辅开皂河与中河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中河既成,杀黄河之势,洒七邑之灾,漕艘扬帆若过枕席,说者谓中河之役,为国家百世之利,功不在宋礼开会通,陈瑄凿清江浦下。”(王晓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zhoushizx.com/pzsrk/14219.html
------分隔线----------------------------